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资讯 » 正文

高旭东:如何提振企业家信心丨清华经管说

IP属地 北京 编辑:吴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时间:2024-10-11 14:54:09

近日,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在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发表文章,谈提振企业家的信心。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

提振企业家的信心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提振信心?研究表明,一是科学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会,二是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工作,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四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科学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会

为什么一些企业家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的信心不足?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每个企业家的情况不同,答案会有差别,但是从根本上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会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

(一)挑战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会导致企业家信心不足。除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失误,如“先破后立”而不是“先立后破”,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和经营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对企业家信心影响巨大。一些产业,即使还在增长,但是速度降低了,生意也不如以前好做了。特别是那些经营管理本来就处于中下水平的企业,业绩不但难以增长,甚至是绝对下滑,因为生意被更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抢走了。

在一些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过去几年里增速一直在下滑,很多企业难以生存。当一个企业难以生存时,信心是不可能高的。房地产行业上下游联系广泛,上游的建材行业,下游的家具行业,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相当一批企业家的信心会下降。

增速下滑带来的是竞争性质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时,绝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发展,生存当然不是问题;经济增速较低时,相当一部分企业难以生存,更做不到发展,兼并收购、破产重组成为普遍现象。

经营环境复杂严峻也会影响企业家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经营环境复杂严峻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滑的伴生物,如融资变得困难。特别是,如果一个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又处于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是很难提供金融支持的。又比如,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因为赊销往往会增加,或者回款会变慢。在地方政府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企业的支持不但可能会减少,甚至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然而,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和经营环境复杂严峻不是信心下降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能力不足。如商业模式转型能力跟不上是房地产、高档餐饮等高价格驱动行业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多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是高价拿地、高价售房,而房屋的建筑成本其实不高。在刚需制约下,老百姓没有太多选择,但在刚需基本满足之后,高价售房的模式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实际上,住房需求仍然存在,而且机会巨大。相比于美国,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仍然远远落后。因此,住房刚需基本满足之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就是要以“高质量、合理价格”为核心。调研表明,在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还在抱怨政策支持不够、抱怨地价难以降低的时候,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商业模式的转型。有的把开发高质量的大户型作为核心,有的在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中降低综合成本,有的则在寻找巨大的房地产存量市场中的机会。

相比于商业模式转型能力的滞后,技术创新能力的滞后是更多企业缺乏信心的根本原因。两个观察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不是由本土企业而是外国企业来满足。这既包括大量的进口产品,从芯片、软件、各种材料,到各种仪器设备、药品,也包括跨国公司在国内生产的产品。二是很多企业抱怨市场竞争太激烈,过度“内卷”导致企业举步维艰。“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之间技术、产品、服务没有足够的差别,特别是技术没有足够的差别,只能进行同质化竞争,价格大战不断,毛利润不断降低,越来越没有资源引进人才、提高能力。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抱怨的开拓市场难、融资难、吸引人才难,根本原因是企业能力不够、缺乏竞争优势。每个企业都应该思考,以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是否能够提供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还是必须同大量能力差不多的企业在竞争的“红海”中苦苦挣扎。如果一家企业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足够的竞争优势,一定会有市场,会有盈利,银行会主动提供贷款,人才会蜂拥而至。

(二)抓住机会需要能力的提升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巨大的机会,企业一是需要正确认识这些机会,二是需要提升抓住机会的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从正确认识机会来看,我们提出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潜在机会到处都是,二是实际机会只存在于一个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

为什么潜在机会到处都是?因为从本质上讲,人类需求是没有上限的,特别是需求的种类、质量一定会不断增加、不断提升。即使从短期看,潜在机会也大量存在。一是巨大的国内市场。14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实际上,如果把这14亿人中3亿受教育程度、收入都比较高的人挑出来,其平均生活水平可能不低于3亿多美国人;再加上另外11亿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样的独特优势。

在企业层面,很多跨国公司海外市场的销售往往超过本土市场。以丰田汽车为例,2023财年,日本本土市场只是丰田的第二大市场,销量为199.3万辆;北美是丰田第一大市场,共销售281.6万辆,远大于国内销售;亚洲国家和地区销量为180.4万辆,为丰田第三大市场。

为什么实际机会只存在于一个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因为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之间竞争能力的比较,能力强的才能在优胜劣汰中胜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的认识不足,因为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企业感受不到能力的重要性。现在不同了,从各个产业都在发展、都有机会到有的产业发展、有的衰退、有的兴起,机会分布出现巨大差异。相应地,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能力也出现了巨大变化,从主要依赖通用性资源和能力,如对市场机会的判断能力、广泛的人脉资源、敢于大胆决策,到通用性资源和能力与独特性资源和能力并重,再到独特性资源和能力更为重要。

所谓独特性资源和能力,往往具备这样的特点:有价值,能够帮助企业抓住机会、规避风险,带来竞争优势,这是首要的,也是显而易见的;稀缺性,难以在竞争性市场上买到;难以模仿,竞争者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相同的资源;难以替代,其他资源不能带来同样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在竞争性市场上买到的国外技术、设备,或者进行合资,虽然短期有效,但是很难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这说明,自主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抓住机会的根本;引进技术、学习别人只能起辅助性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

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建立起众多具有世界优势的产业。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高铁、特高压、航天、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中国在新能源车、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核能)、地铁、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行业也已经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这些行业,企业高度重视能力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独特性资源和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新一代的创业者”展示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大疆无人机、隆基硅材料、宁德时代、远大集团、万洲焊接、未磁科技、华大基因,都是由新一代的创业者建立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在以其强大的独特性资源和能力引领所在行业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实践也表明,以技术创新创造发展机会的潜力是巨大的。

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工作

在科学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会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家的信心需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工作,并尽快取得成效。这需要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同时入手。

(一)企业层面的能力培养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从企业内部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树立高远的目标,重塑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文化,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为什么需要树立高远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追赶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状态,普遍存在“追赶心理”“学生心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追赶是不够的,需要树立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自己不是一流,就要被一流淘汰。

如何争创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学习其他企业的最佳实践是必要的。但是,“对标”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了,更重要的是“首创”,或者说是“从0到1”。丰田生产方式不是对标学习来的,是首创的。宁德时代的优势也不是对标学习来的,而是通过在研发强度上远远超出世界领先企业等一系列独创性的实践创造出来的。隆基绿能在别人不看好单晶硅的情况下长期坚持,终于实现技术世界领先,市场份额世界第一。

为什么需要重塑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文化?因为做成功的追赶者与做世界一流企业需要不同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文化。如,在追赶阶段,主要是“照猫画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更多的是自己探索,没有“猫”可以参考了。“照猫画虎”的时候,为了“画”得像样,“削足适履”的情况是常见的,华为也倡导学习西方企业时要遵循“先固化,再优化”的原则;为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一切都需要重新思考,需要留下足够的自由创造的空间。

如何重塑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文化?关键是充分认识到,原来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文化有些已经过时了,需要更新,甚至是否定。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特别看重机制灵活、敢想敢干。新的形势下,这已经远远不够了。特别是机制灵活,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见得是好事,真正需要的是静下心来,长期积累。

再比如,长期以来,很多企业不重视企业内部创新力量的建设,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开放式创新”弥补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背景下,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并采取行动,如碧桂园认识到劳动力短缺的挑战之后,开始了坚定的企业转型,用两年多的时间吸引了超6千名科研人员研究建筑机器人。

我们特别强调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因为这是我国很多企业的短板。美国的技术封锁和经济打压,是以技术封锁为核心进行经济打压。能否有效应对前文分析的挑战,抓住国内国际市场的机会,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尽快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并不断培育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产业。

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首先是建立研发(R&D)的基本条件,包括建立研发机构,也包括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升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我国企业需要同时加强有计划的重大创新与量大面广的计划外创新,这两方面在追赶阶段都是短板。有计划的重大创新就是在选定的重点发展方向上投入精兵强将,长期坚持,不断探索,而不是临时抱佛脚。这也要求正确理解“市场导向”,不是看到市场需求了再确定研究方向,而是以技术创新创造市场,以在技术上的深厚积累真正解决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

计划外创新是非计划安排的、自发的创新活动,是对计划内创新的重要补充,也是激发广大员工创造性的重要方法。我国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组织安排,为计划外创新的展开创造条件,学会两条腿走路。

创新方法的学习、创造也非常重要。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研究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大型计算机企业的27个开发项目,发现美国和欧洲企业需要投入的资源远高于日本企业,前者需要456人/年,后者只需要188人/年。因此,是否应用技术集成方法、是否设立专门的“技术集成”团队是一个关键因素。

(二)产业层面的能力培养

根据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研究,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它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关,但同样重要的是基于本土的产业支持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持:高水平的相关产业和企业(比如零部件供应企业)的支持;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支持;高水平的市场需求的支持;有效的政府政策的支持。

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关系发生巨变的今天,更需要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也就是说,本土企业要分布于创新活动(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产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创新活动、产业活动和经济活动不会因为没有外资企业参加而受到严重影响;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其他经济活动中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关系。

我国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体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加入美国主导的体系战略,优点是短时间内经济发展迅速,缺点是在别人的体系里发展、创新,触及天花板后就没有空间了,即使有很多创新,也不能掌握主动权。

推进产业层面的能力培养,行业领先企业,主要是大企业,要发挥特殊作用。一是要不怕困难,二是要勇于“吃亏”。2019年以来,华为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自己可以掌控的软硬件创新体系、产业体系,遇到的巨大困难是有目共睹的。实际上,在此之前,以大唐、中国移动为核心打造自主可控的3G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可谓是九死一生,但是为4G、5G、6G的领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国家电网为核心打造的特高压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顶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艰难前行;高铁看似发展顺利,但是国产化过程也历经了十几年的艰辛。

所谓“吃亏”,指的是广大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把自己掌握的市场(购买力),拿出相当大的份额,购买其他本土企业的产品,支持其他本土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指责本土企业的技术不够先进、产品不够可靠。这是正常的,否则就不存在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体系的问题。广大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龙头企业真正需要做的是负起责任,在积极使用不够先进的技术、不够成熟的产品的过程中,帮助这些技术、产品不断迭代,将其不断推向先进、成熟。这样的“亏”,该吃就得吃;否则,问题就解决不了,企业发展也就没有前途。

除了行业领先企业的特殊贡献,广大中小企业也应该在产业层面的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行业领先企业应该主动“吃亏”,主动使用中小企业不够先进的技术、不够成熟的产品,但是中小企业也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技术、产品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无论是科学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还是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工作,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都需要看到问题的本质,因而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深刻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笔者非常赞同著名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原主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教授的观点: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银行贷款就活不下去,那这个企业的价值就不大。也就是说,企业内在的活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当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需要认真检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这也是树立信心的第一步。

二是开拓进取,不抱怨环境、体制和政策,在艰难困苦中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等待体制的完善、等待环境的改善,不是大企业家的行为。国家电网的刘振亚、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宁德时代的曾毓群、万华化学的廖增太等,都是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很多人认为创新挑战巨大,甚至不可能的时候,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把创新推向新的阶段。

三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能够预见主要挑战和困难,并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深圳地铁通过建立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加速实现地铁设备国产化,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具体而言,地铁设备国产化过程中有两个非常令本土企业头疼的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本土制造企业的投标资格,二是如何保证本土制造企业产品的高质量,特别是可靠性。所谓本土企业的投标资格问题是指,由于后来者劣势的影响,国内普遍存在不信任国产设备的问题,因而有关的招投标政策法规和文件往往规定,投标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在实践中实际使用过就没有投标资格。这样的规定事实上剥夺了本土企业的投标资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地铁冒着极大的风险,改变了很多招投标规则。通过这种特殊的招标评标安排,长春客车厂(长客)以价格低和技术承诺分高的绝对优势一举中标。由此,国内企业抓住了自主设计和制造高端A型车的第一次机遇,中国的第一批自主设计制造的高端A型车辆用在了深圳地铁。

如何保证本土制造企业产品的高质量,特别是可靠性是另外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新技术、新产品,即使是通过国产化开发的产品,都存在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任何一家企业,包括国外企业,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新产品从一开始就绝对可靠。为此,深圳地铁也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还是以高端A型车为例,深圳地铁对车辆供应商的车辆,首先在没有人的夜里试用,然后在乘客很少的晚上试用,最后才投入实际运营。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地铁与车辆供应商紧密合作,对发现的问题逐一解决。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提振企业家的信心,各级政府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第一,提高经济工作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先立后破”。既做好反腐工作,又保护企业、企业家。无论财政多么困难也不能向企业乱伸手。

第二,在市场开放中实行“对等开放”政策。对于不向中国企业开放市场、打压中国企业的国家,中国也不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否则,中国企业不但走不出去,而且还需要在本土市场上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这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市场的开放打击中国企业。

第三,为本土企业提供市场保障。这也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条件,无论投入多少科研资金,无论让民企承担多少科研项目,无论企业享有多大自主权,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体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以高端芯片的制造为例,2018年以前,各方面的投入并不少,有国家的,有企业的,但是效果有限,根本原因是在别人主导的体系中进行创新,作为后来者,难以实现对现有行业领先者(国外企业)的技术超越,即使有超越,也会因为国内用户优先购买跨国公司的产品而发展不起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的军工产业、航天产业、特高压等迅猛发展,跻身世界一流,甚至是世界第一,除了大量投入以外,最根本的是存在足够的市场保障。各类东风导弹,歼20、运20飞机,055型驱逐舰,辽宁号、山东号、福建号航母,只要造出来了,就有单位购买;先进的月球、火星探测器,先进的空间站,研发制造技术突飞猛进,也是得益于有保障的市场支持;特高压世界领先,国家电网作为用户是坚强的后盾。即使是高铁,虽然开始的时候技术主要是引进的,但是后续的国产化和升级换代,也是因为获得了原铁道部以及后来的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用户的大力支持。

高旭东

高旭东博士为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技术战略、技术能力培养。教授课程主要包括: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高技术创业管理,创新为基础的创业,管理思维。所著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与方法(2007, 知识产权出版社)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主创新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2022,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书探讨了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包括科技自立自强、经济政策选择、企业战略选择等。文章发表在管理学报、技术经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Research Policy,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等杂志。

相关阅读

高旭东:坚定不移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丨清华经管说

高旭东:“三个转变”进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丨清华经管说

内容企业改革与发展

编辑:符怡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