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上网被雷军骂了整整7天”?
据报道,这个国庆假期
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
大量“雷军”的发言视频
涉及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
不仅言辞犀利
还常爆粗口
但事实上
这些发言和雷军本人并无干系
而是AI配音所成
目前, 相关短视频
已被平台逐步下架
在雷军的微博评论区中
连日来
不断有人留言询问此事
10月7日晚
针对网友“为何骂人”的询问
雷军用3个发怒的表情
表达愤怒之情!
与此同时
10月9日
有网友在小米集团
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评论区留言称
“把雷军AI语音骂人的事情
先解决一下吧”
对此,王化回复称
“已经转给他们(小米法务部)。”
虚假信息古已有之。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是信息源,信息与新闻的界限日渐模糊,亦真亦假的消息、汹涌澎湃的情绪,让舆论场跌宕起伏,过山车般的反转更是天天可见。
如果说,之前的人工造假只是1.0版本,那么AI的发达则开启了深度伪造与低价量产的2.0时代。换脸、换声、换动作,移花接木;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无中生有……当几千元即可定制整套虚拟形象,当寻常软件分分钟生成一批内容详细、真假难辨的文章,当几张图片、几个关键词就能轻松炮制“新闻”,我们该如何应对?
假信息激增是全球问题,国外政要官员、商企精英、歌手明星等,无不遭遇“碰瓷”。流水线式造假,不仅侵犯隐私权益、混淆公众认知,更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增长了3000%,仅今年上半年,AI诈骗案案值已超过1.85亿元。
信息最终都要作用于人,传播媒介的代际更迭,总会对受众产生深远影响。技术进步带来了“信息的洪流”与“选择的苦恼”,我们也应适当提升媒介素养,尝试突破“信息茧房”,对于所谓的“网络热点”及吸睛信息,不可盲目相信、轻易转发,可以多问几个“真的吗” ?更进一步,也有必要有意识地优化媒介使用策略,平衡信源,改善“信息偏食”、拒绝“偏听偏信”。
AI本身就是“人为”创造的,也应该“为人”所用、“为人”服务,我们理当对携手行动、以善治实现善“智”抱有足够信心。
用AI生成他人声音侵权吗?
典型案例来了
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演员,他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被告之一某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上对外出售。殷某将某科技公司、某软件公司、某文化公司等被告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张被告的行为已侵犯其声音权益,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被告均否认侵权。某科技公司认为,其平台中的声音产品有合法来源,来自被告某软件公司。某软件公司称它使用的声音来源于被告某文化公司。某文化公司则认为它与原告有过合作,约定经原告录制形成的作品著作权归其所有。
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以立法形式将保护“声音”写入民法典,明确参照适用肖像权的形式保护自然人的声音,体现了对人格权益全面尊重和保护的立法精神。 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受法律保护,对录音制品的授权并不意味着对声音AI化的授权,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或许可他人AI化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长安观察、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编审:加欣、苏永生、游永江
如果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新浪微博@
商业合作 / 投稿 / 爆料请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