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独家|新募2.2亿美元,这家香港VC仍愿重仓亚洲

IP属地 北京 编辑:陈阳 36氪 时间:2024-10-09 09:21:09

文 | 任倩

编辑 | 陈之琰

假期归来后,一家香港基金为国内美元VC募资市场带来了久违的好消息。

10月9日,「暗涌Waves」独家获悉,MindWorks Capital概念资本完成了第四期基金的募集。

该期基金及其平行基金和承诺的共同投资工具共募超2.2亿美元。LP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大学捐赠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家族办公室以及多位亚洲新经济企业家。

至此,这家于2013年发端于香港、投资于泛亚洲的基金总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4亿美元。

在全球VC行业都面临困境的背景下,此刻LP们愿意为MindWorks“埋单”的核心在于两点:第一,位于香港的独特身位;第二,重押Chinese founders的投资策略。

“虽然一些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吸引美元资本方面面临挑战,但仍有不少投资者在积极寻找机会向亚洲市场注资。”MindWorks管理合伙人Joe Chan告诉「暗涌Waves」,此前团队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实施的跨境、跨区域投资策略“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MindWorks的两位管理合伙人David Chang和Joe Chan是同在美国加州求学的同窗好友。2005年毕业后,两人一起回到香港从事金融行业。作为Facebook的第一批用户,受到硅谷创业、风投气象的感召,于2013年共同创办了这家定位早期科技投资的机构。“MindWorks”取意为“头脑清醒、方向正确,然后勤奋、用心地去执行”。

在两人11年的投资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连续7轮投资货拉拉的故事——

2014年,MindWorks募到第一笔钱后就投向了起家于香港、整个公司不超过30人的货拉拉。此后多轮投资横跨MindWorks前三期基金,与LP一起共注入1亿美元。据其测算,这笔投资很可能为不到5000万美金规模的一期基金,带来超过10倍的DPI。

随着时代变换,MindWorks投资货拉拉的逻辑也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寻找平台型机会,进一步纵深到中国供应链、物流、人才出海。

2019年之前,MindWorks投资出海的核心还是运用中国优势,诸如强悍的供应链、工程师红利以及全球先进的商业模式,闯向某单一市场(主要是东南亚)的“复制逻辑”。比如对于Glints、Inteluck、YUP等公司的投资。而从2020年开始,MindWorks进一步决定将投资标的从探索单一市场的向更为全球化业务的早期公司拓展。

“2020年之后,全球化的成本和难度在逐渐降低,新一代的Chinese founders将我们曾视为'发达国家'的地区作为第一天就看准的目标。”Joe Chan说。

国庆假期前,「暗涌Waves」与MindWorks管理合伙人Joe Chan聊了聊,从中能看到一家立足于香港的境外美元基金是如何思考未来的全球化投资的。

以下为对话:

「暗涌」:亚洲风险投资公司普遍募资困难,你们能拿到主权财富基金、大学捐赠基金等相对长线LP的钱,靠的是什么?

Joe:首先是业绩还算不错。2023年我们统计过一个数据:一期基金DPI超过15,二期MOIC(投资回报倍数)为10倍。

而对未来更重要的是,产品定位更符合市场行情:以泛亚地区为主的全球化资产配置,主要关注新兴市场的模式创新和成熟市场的技术创新。

「暗涌」:当下,仍愿意押注亚洲的出资人在投资偏好上有怎样的变化?

Joe:他们的要求也在变高、风格趋于保守。想要在此时募资成功,过往投资业绩就必须有说服力,特别是在向前几期基金的DPI上。

「暗涌」:如今对一家立足于投B轮以前的VC来说,如何保证自己的退出能力?

Joe:单位经济模型现在是我们判断某一项目在早期投不投进去的一个重要指标。过去企业融资、烧钱做大规模,长大之后可以慢慢调整商业模式赚钱。现在我们会要求,企业现金流不一定是正的,但起码单位经济模型是正的。因为有了单位经济模型,就可以有更清晰的目标,知道何时才能盈利,比如卖到1,000份产品的时候,卖产品所赚的钱就可以覆盖总部的成本,这样我们投资的确定性也会更高。

「暗涌」:从你们两位管理合伙人的背景和家境来看,2013年创办MindWorks时完全可以自己做天使投资人。从纯收益、管理难度来说,那可能是一个更简单的路径。为什么一定要机构化?

Joe:我们更多还是从创业者尤其是出海公司的需求考虑。做天使投资拿出100万港币是相对容易的,但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在某一市场验证商业模式后扩展到其他市场,需要的就是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级别,个人出资是无法持续的。也正因如此,很多公司跌落A/B轮“死亡之谷”,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想填补这个黑洞。

「暗涌」:过去有不少美元基金曾深耕东南亚寻找早期机会,但大多铩羽而归。MindWorks投资了包括Glints和Finture在内的多个以东南亚为主要市场的公司,也有不错业绩回报。你们的秘诀是什么?

Joe:东南亚确实比较难投。它本质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是十来个不同的国家。东南亚总人口是中国的1/3,人均GDP也是中国的1/3,当市场空间不足以支撑超级独角兽出现时,投资人的脚步自然不会长久驻足。

我们认为,东南亚的市场规模跟中国相比,不算大,尤其是对于出海的公司来说,他们通常只能从一个国家起盘,成功验证模式之后才能拓展到其他国家。我们通常会关注超大型行业的机会,比如Fintech、电商、招聘、房地产等,这些行业市场规模足够大,并且竞争往往不如中国激烈,表现好的玩家通常会享有比中国市场头部玩家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的机会在东南亚并不算特别多,因此,我们往往在这些超大型行业中挑选具有领头羊潜力的公司,并且下重注。

「暗涌」:更具体地说,你认为未来东南亚的机会在哪里?

Joe:东南亚如果只打一个国家,我们认为是印尼。印尼有2.8亿人口,居世界第四。其中的中产阶级在快速增加,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产品却非常稀缺。

典型例子就是印尼的金融服务市场,印尼金融服务市场两极分化严重,传统银行基本上只服务于高净值人群,因此仅有约2%的印尼人拥有银行发放的信用卡。剩下的人只能向大量的小额贷款公司寻求高利息的现金贷、 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这样的产品实际年利率往往超过100%,这在中国市场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印尼4,000-5,000万中产人群的巨大市场。

前不久,我们领投了新加坡数字银行及信用支付服务提供商Finture旗下的信用支付平台YUP。这家公司主要面向印尼工薪阶层消费者发行信用卡。目前,YUP已经服务超百万用户,累计交易量超千万笔,预计在2024年实现交易规模超10亿美元。

「暗涌」:国内机构投出海的主流是各类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红利溢出的“复制逻辑”。MindWorks这些年的投资逻辑有发生变化吗?

Joe:MindWorks成立以来,一直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进行跨境、跨区域的早期投资。2015年时,我们看到新经济创业者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主动出海:比如UC News、News Dog等新闻聚合类工具;出海泰国的微信WeChat、阿里投入巨大的Lazada等。目前,在很多市场的物流与金融领域仍然存在中国商业模式的全球化外溢的机会,这两个领域我们还会持续寻找可以复制的机会。

但调整当然也在发生。如果说,2019年之前投资出海的核心是中国新兴商业模式向落后土地的大迁移,我们看中的是中国强悍供应链、工程师红利和全球先进的商业模式去东南亚复制,利用中国优势赚钱。那么2020年之后,因为全球化的成本和难度在逐渐降低,新一代的Chinese founders将我们曾视为“发达国家”的地区作为第一天就看准的目标。所以MindWorks的策略也在调整:四期基金将在聚焦泛亚洲的基础上,更多辐射全球其他市场和投向。

「暗涌」:你们对于Finture旗下YUP的投资可以视为最新策略的实践?

Joe:的确。Finture不是一家“中国出海公司”,而从Day One开始就是一家纯粹的东南亚本土科技公司。公司近300人团队中超过80%是东南亚本地成员,创始团队更是长期工作、生活在东南亚。

我们愿意相信Chinese founders拓展全球业务的能力。比如,货拉拉。2014年我们投资时,他们香港整个团队只有20几人。当时MindWorks也刚成立,在分析了物流的趋势和商业模式后,我们做了投资决定,并在之后持续投资7轮。不只自己的主基金,我们的LP也在跟投,累计投出了1亿美元。现在的货拉拉已经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开展业务。

还有XTransfer,一家帮助中国商家开全球账户的公司。现在公司搬到了香港。我们先后投了两轮。XTransfer从以前只服务中国商家,到现在已经在24小时服务全球的商家了。

「暗涌」:这两年除了AI投资,押注Chinese founders几乎成为国内美元基金在LP面前的唯一故事。这对你们是一种挑战吗?

Joe:是挑战,也同样是我们的机会。总部位于香港是MindWorks很独特的地方,我们在香港和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让我们更好帮助企业以此区域为基础,向全球市场进行扩张。香港和大湾区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让这个区域对于企业家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我们非常重视香港与大湾区的紧密联系,凭借设在香港的总部以及位于北京、上海和雅加达的多个地区办事处,我们希望能扶持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家,并将成功的商业模式带入香港,走向全球。

「暗涌」:你如何看近两年的AI投资风潮?

Joe:大语言模型的门槛不是我们这些早期基金可以踏入的,因为起步就要3-5亿美元,几乎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巨头的游戏。

我们更倾向于用AI来创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找到AI应用的机会。

「暗涌」:对于泛亚洲地区风险投资的未来发展,你怎么看?

Joe:我们对泛亚洲地区风险投资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虽然当前市场受制于流动性不足以及LP风险偏好的变化,投资规模有所缩减,但从长期来看,这片区域的前景依然非常广阔。首先,这里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经济增速也十分亮眼。这些因素共同为孕育下一批超大型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土壤。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泛亚洲地区将继续成为全球创新和创业的热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