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跨境电商利润下降,“价格战”何时到头?

IP属地 北京 编辑:郑佳 澎湃新闻 时间:2024-10-08 22:00:10

跨境电商是当下外贸的“风口”。2024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10.5%,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增速4.4个百分点。从到,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加速出台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利好政策。

但跨境电商从业者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反映,“今年以来,跨境电商的早期红利在逐渐消失”“运营难度增大,利润率屡创新低”,从业者表示,不少之前“小众”的赛道也开始陷入“价格战”。

跨境电商利润走低背后是何原因?低价趋势在生产和消费端引发了何种反应?今年3月至10月以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陆续访谈了30位来自上海、杭州和义乌的跨境电商中小从业者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员,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跨境电商“蓝海”变“红海”,利润为何走薄?

今年以来,跨境电商红利降温趋势明显。宁波市某商贸公司CEO表示,跨境电商陷入低价内卷,下沉市场依然是2024年出海的常态。“跨境电商红利进一步消失,新入场卖家的运营难度更大了,利润率更低了。”

据雨果跨境数据,2023年仅27%卖家表示利润高于上一年同期,14%卖家表示利润与上一年同期持平,59%卖家表示利润出现下滑。2024年第一季度,有12%卖家表示利润与上一年同期持平,另有44%卖家的利润同比下滑。同时,近七成卖家的成本同比上涨,五成卖家年终旺季业绩不及预期。

跨境电商利润逐渐走低首先与商家数量激增有关。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4年9月25日,中国目前工商信息中包含“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共有74780家,其中61.8%是在近三年里成立的(2021.9-2024.9),并有65.7%为小微企业。图1展示了2017年到2023年新成立的跨境电商企业数量。跨境电商企业数在2020年开始快速上升,同时每年注销的企业比例逐年下降,可见目前跨境电商仍处在企业涌入的阶段。

企查查数据查询时间2024年9月25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谢秋伊制图;

2024年1-9月,新成立企业11857家,注销、吊销企业490家;

当年企业死亡率=当年新成立跨境电商企业数/当年注销跨境电商企业数

义乌市市场发展委员电商科科长喻中华告诉澎湃研究所,商家数量增多与当前其他行业就业压力大,而跨境电商入行门槛低、前景好有关。近几年,大量年轻人涌入义乌学习跨境电商的经营方式,“可以来报个培训班,或者跟一个老板做一段时间,很快就能上手了”。为进一步补充跨境电商人才,义乌还启动了“”。据义乌市市场发展委数据,今年上半年义乌电商主体达到65.46万户,其中40%从事跨境电商业务。

除了商家数量增加,利润走低也受商品同质化的影响。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以纺织、轻工、鞋包等为代表的产业“存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品种结构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而这类产品正是跨境电商的主力货源。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跨境电商出口商品主要为服饰鞋包及珠宝配饰、家居家纺及厨房用具、手机等各类数码产品及配件、家用办公电器及配件等。

另一个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和“便宜的同质化产品”之间关系的证据来自海外调研。英国市场咨询公司Omnisend近期对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4000人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发现他们在Temu、Shein等中国电商平台上主要购买的产品是服装鞋包、家用产品、电子3C和配饰美容;而共计82%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电商购物的主要理由是“便宜”和“折扣”。

同时,出口货物主要来自广东、浙江、福建及江苏,而这些地方也是“跨境电商+产业带”战略的主要聚集地。也就是说,不同商家的进货源很可能是类似或者相同的工厂。“尤其是普货(对运输、装卸、保管无特殊要求的普通货物),”一位义乌商家告诉澎湃研究所,“大家的产品和出货线路差别不会太大。”而且,“普货的利润一般都很低,还总有人能接受比你更低的利润,来获得更多的平台自然流量,(这个时候)你就不得不跟着降价。”

电商平台常有的比价功能让同质商品的价格竞争更加激烈。某位义乌商家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反映,消费者在页面停留和在结账的时候,平台系统会自动推荐更低价的同类产品。此外,今年以来平台竞相推出“全托管”模式,即商家上传商品后,平台会衡量全网类似产品的情况,为商品提供一个参考价。这些技术都让价格信息迅速在不同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对齐”。

最后,跨境电商利润走低也受海外消费动态的影响。比如大部分商家反映全球经济恢复迟缓,2023年“黑色星期五”购物节销售效果不及预期,同时欧美消费市场恢复疲软,导致2024年上半年处于一个持续低价清库存的阶段。

“普货”利润会持续下降,直至经济利润为零

在跨境电商“蓝海”期(即疫情期),中国商家数量较少,相对海外的竞争商家能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一位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售窗帘的商家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本地定制窗帘很贵,一个房子(house)下来要3万美元(约20多万元人民币),但是从平台上买只要2万多元人民币。那我在亚马逊上卖,我就卖1.5万美元行不行?这么大的市场,随便吃一点都够我挣的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早起挣差价”的思维,但这个“差价”并不能长久。

随着“半托管/全托管”、中国电商平台出海、“一件代发”模式的普及、“海外仓”等设施建设的完善等,进入跨境电商的门槛降低,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家入驻;“后来者”销售同类商品但出价更低,导致海外价格越来越接近中国供应链的价格。正如上海远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宇所评论的:“做跨境电商重要标准是要选中国人少的赛道;中国人一进来,很快就挣不到钱了”。

根据经济学理论,跨境电商很接近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生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①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②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③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长期来看,完全竞争市场的商品价格会在与平均总成本相等时达到均衡,此时企业经济利润为零。其中,经济利润包括会计利润和隐性成本(或称机会成本,指商家为了从事跨境电商而放弃的其他可能性)。

也就是说,该行业利润率会一直降低到,以同样的投入做跨境电商和做其他事情有差不多的会计收益。随着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利润走薄是正常现象,利润率可能会持续降低到和内贸差不多,届时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趋于稳定。

目前,跨境电商出口市场还在逐渐走向长期均衡的过程中,虽然利润率有所降低,但相对内贸还有优势。至于最终的均衡点何时到来,均衡点的会计利润停在何处,很多因素还在发挥作用。

有内部因素,比如跨境电商市场走向充分竞争的速度(这部分取决于该行业技术、知识、基础设施的进步情况);中国经济环境和其他行业一般生产投入回报率的变化情况(这决定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水平);一些商业模式的成熟情况(不成熟的商业模式有较大风险,带来交易成本,比如此前一些低价收货违规报关,被查处后高额罚款导致资金链断裂跑路)。

也有外部因素,正不断挤压“低价”模式的生存空间,比如2024年以来美国、巴西、欧盟等地区因为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调整了关税政策。2024年9月13日,美国拜登政府将调整小额货物关税免除措施(此前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2024年8月1日,巴西联邦政府税改新规,将对50美元及以下的进口商品按件征收20%的关税(此前5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同时,欧盟拟对从欧盟以外的电商平台购买价值在150欧元(218新元)以下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以遏制来自中国跨境电商廉价进口商品的激增。

在海外叙事中,修改关税是为了“弥补税收漏洞”:中国电商平台往往少报商品价值,而海关无法检查所有包裹,导致大量税务流失;这种现象引发本土电商和本土快时尚品牌的不满,认为这“加剧了不公平竞争”。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抑制“低价”战略的趋势,即海外国家不可能坐看中国低价包裹充斥他们的本地市场。

走出低价、建设品牌不易,跨境更添复杂性

在上述利润压力中,虽然仍有商家把跨境电商定位成薄利多销“卷到底”型的生意,但更多人在讨论如何借助电商渠道,走出低价、树立品牌。“电商出海的终点不应该是极致的低价,而是品牌出海”。

对商家来说,走出完全竞争市场,要成为差异化商品的少数供给者,且其他商家不能轻易模仿。可以尝试增加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或者尝试售卖含有更多知识产权的产品。但是,在电商平台中做以上两种尝试都遇到一些挑战。

第一,线上销售模式比较注重视觉营销和已有评论,所以不能体现在视觉上的新产品优势很难有效传递给消费者。不少商家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抱怨,网上适合销售“好看还能凑合用”的产品,不适合销售“耐用但是看不出来耐用”的产品。 所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而不是外观设计来提高价格,是一条比较难走的路。“我的材料其实是用得更好的,但消费者摸不到不知道。光看图片和那些劣质材料的差不多。我也投了很多流量,最后比价都被别的商家截流了”。为了体现产品的材质优势,该商家不得不增加营销成本——拍摄了新的照片和视频、新增了好几场直播解说、购买互联网红人的“开箱测试”、设置更多的好评奖励,等等。

第二,在电商平台上保护知识产权并不容易,尤其是上面提到的重外观设计的普货类。以抄袭现象较为严重的服饰珠宝类为例,不仅在法律上证明外观设计之独特性和抄袭取证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而且大部分中小型商家没有财力和精力去申请专利和追究抄袭。

有的商家甚至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选择不在线上进行销售。义乌小商品城一家做佛教文化饰品的品牌,其发起人刻意避免了使用跨境电商平台,而保留了传统的线下进出口贸易方式。“我的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设计和手感上,”她告诉澎湃研究所,“但是一拍成图片放网上,不仅客人不能感受到真宝石的质感,而且很快就会有同样设计但是更差材质的产品出现。”

对跨境电商而言,线上知识产权保护更添复杂性——产品设计的潮流趋势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力度在不同平台和国家中有差异。比如在欧美电商平台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较大,对创新设计有更多的奖赏;而国内投资和亚非拉的电商平台,往往对相似产品的容忍性较大(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正采取措施提高各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

第三,来自义乌和杭州的商家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海外卖出高价需要和本土品牌竞争,而本土品牌往往有线下店,本地营销也做得更好,中国的商品大多“人生地不熟”,要“打开局面”很难。另外,获得海外市场的消费偏好对中小厂商而言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一位杭州的家具欧洲电商厂家就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表示:“我怎么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沙发?没有在欧洲生活过四五年的人连创新的方向都不知道。想来想去,我们的相对优势还真就只有价格优势。”

第四,目前出海风头正盛的中国电商品牌进一步在海外树立起“一流的价格,二流的质量和服务”的刻板印象,这让中国厂家打造“高质量和品位”的品牌效应更有困难。

涉及中国跨境电商的消费者抱怨集中在退换货、物流和用户服务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评论表示中国的低价小商品“不太耐用”。但是低价和美丽图片仍然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下单。英国市场资讯公司Omnisend在一项涉及4000人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只有6.4%的受访者表示信任中国电商品牌,有48%的受访者常在中国电商上购物。

在美国商业改进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评级上,SHEIN、Temu、Tiktok shop和Aliexpress分别拿到了D、B-、F和D-;作为参考,美国电商Amazon和eBay达到了B和B+。这说明在欧美商业评价准则中,中国电商的“商业可靠性”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总而言之,2024年以来跨境电商利润走低,这是行业发展、走向充分竞争的正常现象。随着跨境电商行业内多因素的发展,该行业的会计利润会逐步调整,下降到与机会成本(即以同样投入做其他事情的回报)持平。

跨境电商会成为中国消耗低端产能的新出口,把“低价”做到极致,还是成为中国供应链“新名片”,助力中国品牌出海,有待观察。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