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3位宇航员至今沉睡在太空,只有他飘出了冥王星,即将飞出太阳系

IP属地 北京 编辑:胡颖 今夜不设防 时间:2024-10-07 19:15:26

二十世纪初,人类的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先生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但不可能永远蜗居在地球,迟早有一天人类将摆脱地心引力,走向太空并逐步征服银河。

而事实上,这则预言的实现也没有拖延太久。不到五十年,人类就掌控了相当先进的航天科技,并且在美苏冷战的激烈氛围下,人类航天事业进入了突飞猛进的疯狂年代。虽然发展思路不同,但两国都有人长眠太空。

一、美苏争霸的疯狂年代

早在一战之前,以液体燃料火箭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就有所发展,但这些当年只是小众群体的爱好,并没有国家层面的资源支持。

但在二战中,火箭技术首先被用在军事层面。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在希特勒的支持下,研制了先进的V2导弹,虽然精度不足,并未给同盟国带来太大的战损,但其强大的投送运载能力,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和关注。

纳粹德国投降之前,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就急不可耐地突袭了冯·布劳恩的火箭基地,连人带设备一并拿下。而苏联则晚了一步,等到苏联的特种部队去收缴这份特殊的战利品时,基地里就只剩下了少数的技术工人。

此时的美国拥有最雄厚的资金、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最专业的科研团队,在航天科技上可以说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相比之下,苏联不仅起步太晚,而且基础薄弱。不过苏联人深知航天事业的战略价值,高层也不遗余力地支持以科罗廖夫为首的科研团队。

依靠计划经济举国体制的优势,苏联的航天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完成了多项世界第一。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1961年4月,东方1号发射成功,加加林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1971年4月,苏联礼炮1号发射成功,成为了首座轨道空间站……

眼看苏联后来居上,美国人如梦方醒,开始疯狂投入资源,准备干票大的。美国人的努力也没有打水漂,1969年7月,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美国人代表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脚印。

二、急功近利,代价巨大

眼见美国人迎头赶上,苏联也深知不进则退的道理,于是高层立即加大筹码,希望在航天事业上更进一步。

然而,初心是好得不假,但事情也往往就坏在这里。高层的重视固然能给苏联的科研团队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业绩压力,不可避免出现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情况。

1971年6月末,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苏联发射了联盟号火箭。此次任务由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等三名航天员执行,他们要与刚刚发射成功的礼炮1号空间站进行对接,并在空间站驻留二十多天。

联盟号飞船是苏联研制的一款运载火箭,由于安全便宜,时至今日依旧在俄罗斯航天局服役。

但这款经典作品在立项之初却是破绽百出,不仅负责研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满意,连负责此次任务的航天员科马罗夫都对其深感疑虑,在执行任务之前,他甚至悲观地对同事表示,自己可能回不来了……

而事实也不出科马罗夫的预料,在执行完太空任务返回时,飞船的舱室莫名其妙地漏了气,但此时三人都没有身着宇航服。飞船的高速运行让舱室的空气瞬间归零,三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迅速窒息进而失去知觉……

联盟号的返回舱正常降落了,但三位精英航天员却没能从中走出来。

事后,苏联人对联盟号飞船进行了全面排查,光问题就有两百多个。而这些致命的隐患,本应在前期研制中避免,或者在发射之前排查出,但都随着高层的压力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最终造成三人牺牲的惨剧。

三、最浪漫的“约会”

苏联的三位宇航员以最让人痛惜的方式,将生命定格在了太空。而在另一边,美国也有人将生命与太空连接在了一起,只是他的方式更为浪漫一些。

克莱德?W?汤伯,自幼痴迷于天文宇宙,但早年的他只能算是天文爱好者,不仅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从事天文相关的工作。

汤伯尽管很不专业,也没有高精尖的科研设备,但凭借着满腔热血,他把这项爱好坚持了下来。每天空余时间,他就捯饬望远镜,并且描绘、拍摄星图。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汤伯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他将自己观察到的火星和土星的运行轨迹描绘下来,寄给了一个名叫拉威尔的天文台。天文台工作人员一看,这个年轻人既有本事也有热情,于是就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汤伯也如愿以偿,进入了拉威尔天文台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了专业利器的汤伯一发不可收拾,就差把自己绑在望远镜上了。此时的天文学界,太阳系前八大行星已经被发现命名,有人提出“八大行星之外有第九大行星”的理论。但这些只是推测,没有硬核的证据证明。

汤伯非常赞同这个理论,于是他开始有意寻找这个第九大行星。汤伯选择了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将在多个夜晚拍摄的星图进行比对,发现有些天体的位置相对固定。他就以这些相对固定的天体为坐标和背景,观察路经的“过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30年2月的一天,汤伯发现了固定背景中一颗移动的天体。此事立即引起天文台领导的重视,开始着手跟踪证实。

最终,经过观测证实,这颗天体就是天文学界苦苦寻找的第九大行星。随后,汤伯和领导采纳一个英国姑娘的建议,将此行星命名为“冥王星”。

汤伯由此一战成名,在拉威尔天文台工作多年后,他在一所大学任教直至退休。1997年,汤伯逝世,留下“去冥王星”的遗愿。

而美国和欧洲航天局也乐于帮助汤伯实现梦想,在2006年发射的一颗探测器上,带上了汤伯的部分骨灰。2015年,该探测器飞抵冥王星轨道。在冥王星被发现八十五年后,在汤伯逝世十八年后,冥王星和发现者重逢!

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勇气和智慧的赞歌。不论是为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航天员,还是汤伯这样挚爱终生的科研者和爱好者,都在这个过程中标记了前进的历程,都应被历史铭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