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35岁危机、行业变天…怎么才能“适者生存”?我帮你问到了一份很具体的答案

IP属地 北京 编辑:赵静 刘润 时间:2024-09-28 12:00:34

请问:你今年多大?

一路过关斩将到今天,你在你的行业,经历的变化多吗?你适应得还顺利吗?

如果你适应得如鱼得水,不但不愁生存,还常常能抓住机会,那我恭喜你。这太不容易。

因为这些年的中国,变化太快了。

那天录完栏目后,我的脑子里闪过了很多画面。

昨天的,今天的。关于我自己行业的,关于这些年同样在打方向盘狂飙的其它行业的。

比如,房地产,教培,电商,短视频,直播,短剧,AI......

今天的中国,很多行业都在按年,按月,甚至按天,按小时刷新。

这么刷新的一个结果就是,我在后台也会经常刷到有读者留言问:

我的行业,做着做着就变天了,甚至没了,怎么办?

我的工作,干着干着就被年轻人替代了,甚至被AI替代了,怎么办?

35岁危机,行业变天......或许,今天很多焦虑迷茫的“为什么”背后,不一定是提问题的那个人有多脆弱,而是笼在人头顶的时代变化太快。

变化太快怎么办?我也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具体做点什么,才能成为那个“适者”,生存得不那么被动?

刚好,那天很荣幸地请到我的进化者栏目,坐在我对面和我聊了将近3小时的,是冯仑老师。

和你介绍他,或许可以很简单:万通集团创始人。

当然,也可以再展开点,比如,你可以先深吸一口气,看看下面这段像“电视剧大纲”一样的人生梗概:

70年代,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

80年代,在中央党校教书做公务员

90年代,房改前夜白手起家做房地产

做了20多年后,很多人称他为“地产教父”

但他又在20年代拉开大幕前,逐步退出了万通

现在,他是御风集团董事长,从传统房地产拓展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

偶尔,还出出书,做做自媒体

怎么样?不知道,你看完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

这一路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的商业变革史。

里面,有中国近50年的变化,和一次又一次适应和穿越了这些变化的人。

在今天的中国,一个普通人要“适者生存”,具体可以怎么“适”?

怎么适应变化?

怎么避开变化里的风险,抓住变化里的机会?

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可以让自己无论35岁还是65岁,都能更好地避开和抓住,活得不那么被动, 一直“适者生存”?

今天,就在冯仑老师的故事,和你我正在面临的诸多变化,和你分享。

希望,这份穿越了50年,并且很具体的答案,能对你今天和明天的决策,有一点用。

从哪里说起呢?

就从,变化给人带来的那“第一桶金”开始吧。

第一桶金

今天,很多行业举步维艰,但在一些新兴行业,依然能听到关于“谁谁谁抓住了时代机遇,挣到了第一桶金”的故事。

时代悄悄开始打方向盘时,怎么发现变化,抓住机会?

那些关于“第一桶金”的故事里,除了“幸运”,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更实用一点的关键词?

冯仑老师的“第一桶金”,不一定能复制,但一定能给一些喜欢探索本质的人以参考。

冯仑老师说,他的第一桶金,挣了300多万元。

1991年。挣几百万。

怎么做到?

要不,你先根据你的经验,或者比对之前挺火的那部繁花,猜猜看?

3,2,1,时间到。对答案。

冯仑老师的故事里,有3个答案,或许,可以供你参考。

第一个答案:“胆子大”。

怎么算“胆子大”?

这么说吧,以下5件事,你看看,换你,你会不会也这么干?

1,出去大排档吃饭,听到旁边有一帮广东人在说话,有个词你没听过,叫“an jie”,你会不会直接凑过去,问那个陌生人:“这个'an jie'是什么?是哪两个字”?

2,人家告诉你,是按照的“按”,揭发的“揭”,大概就是抵押贷款的意思,你会不会马上想到“刚好,现在房地产的市场放开了,那我是不是也能去按揭,去贷点款买房”?

3,如果,你也能想到,还敢想敢干,那你的下一步计划,会是什么?用什么抵押?贷多少款?会不会也想着:“去东借西凑地攒出500万,再用这些抵押,去按揭出1300万”?

4,如果,你也敢在“刚刚告别公务员生活,之前工资都是100多元1个月”的阶段,就做出这种“连借带贷1800万”的手笔,那你会不会“转手就把1800万全部付给别人,一口气买下8栋别墅”?

5,如果,那时别说“炒房赚钱”的先例,就连正式的“房产交易中心”,“产权”的概念,甚至合同法都还没有,你还会这么干吗?

冯仑老师,和后来与他一起创立万通,一起被称为“万通六君子”的5位合伙人,这么干了。

结果就是,那8栋别墅,被买到,被改造,被转卖。冯仑老师,也因此赚到了他的那第一桶金。

胆子真大。

所以,在那个年代,或者在每一个年代的新兴行业里,只要“胆子大”就可以吗?

传说是。但冯仑老师说,后来他身边的很多公司,包括一些不光胆子大,背景还很大的,都没能活下来。

为什么?

因为,一般在“繁花”盛开的时代,还会有“法治”齐放。

90年代,有了放开的外贸、放开的制造业、放开的房地产......很多市场都发展得比电视剧还精彩。

90年代,也有了劳动法公司法合同法......很多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也在被写进剧本。

从前“胆子大”的,可能会死。如果它“没底线”。

从前“胆子大”还“背景强”的,可能死得更快。如果它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市场化规则。

好在,一有法律法规颁布,万通都在看。一边看,一边转,把“江湖”转到了“公司”。

冯仑老师说,用他们那会儿自己开玩笑的话总结,就是:“要做夜总会里的处女。”

要胆子大。也要有底线。

要更长久地,活下去。

为了做到这些,在还没人知道什么是“商学院”的1993年,他们开了两天会,把自己后来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集中讨论了一遍。

为什么要做公司?怎么做公司?怎么才能确保自己不但今天能活下来,明天,后天也能活下来?

要今天活下来,至少,要了解和尊重市场经济。

要明天活下来,至少,要更相信市场,更相信产品,更相信商业模式。

那后天呢?后天,又会有什么旧的做法会失效?什么新的规则会出来?

谁都不知道。

那至少,要让自己“有胆子,有底线”,继续守正出奇的同时,也要让自己“保持进化”,继续及时看到变化,及时转型适应。

胆子。底线。进化。

后来的故事,如你今天所见,万通活过了很多个“后天”,从90年代,00年代,10年代,一路走到了今天。

真好。但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具体怎么个“进化”法?

保持进化

房地产,教培,电商,短视频,直播,短剧,AI......

今天,除了房地产,很多行业也经历了,正在经历,或可能即将经历变天。

怎么才能让自己跟得上新变化?

尤其,今天的变化那么多那么快,可无论什么人,年龄总会上去。35岁怎么办?到45岁,55岁,甚至65岁,又怎么才能让自己一直能跟得上新变化?

今年刚好65岁的冯仑老师,先往上回溯了一个问题:

年龄,和什么有关?

思维,身体。

要保持进化,你的“思维”和“身体”,都得确保能跟得上。

先说,思维,怎么跟上?

今天,很多人知道,在房地产做了30多年,做到被很多人称之为“地产教父”后,冯仑老师在2020年代拉开帷幕的前几年,逐渐告别了万通,开始从传统房地产,拓展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的领域。

他离开的时候,距离很多人看到的房地产“爆雷”,“震惊”,“新政策”......还有不到5年。

为什么会离开?

冯仑老师说,因为他发现,时代又要变了。

怎么发现的?

2次去美国,他和那里的地产老板聊“盖住宅”,聊“快速盖,快速卖”。

但他们都告诉了他一件事:这种故事,在美国,30多年前就结束了。

因为已经过了婴儿潮时期疯狂需要住宅的年代,因为人均住房面积已经都超过50平米,因为大规模的城镇化已经完成。

“你说的那种公司,后来数量一下子就减少了90%。”

“那个当时在美国做这个做得很大的公司,后来关掉了,资产也变卖了,去做慈善了。”

原来,那种高速开发住宅的时代,会结束。

在美国会结束,那在中国呢?新的时代,又会做什么?

答案也来自一场聊天。

一次,在纽约做项目时,他请美国的伙伴帮他找开发商。对方和他说,我们这有3种开发商,你要找哪种?

3种?开发商,不就是“建了卖”吗?怎么还能有3种?

对方说的前面两种,还好理解:一种,传统型开发商,公司都是老资格、大家族,自己出钱自己盖楼,盖完收房租。一种,金融型开发商,做不动产投资信托,雇专业经理人,盖得常常更快,但质量不一定。

但第三种,很奇怪,之前完全没听说过,叫“收费开发商”。本金,他们通常只出很少,但利润,他们却能赚得比谁都多。比如瑞联(Related),别人的回报率做到20,他能做到60。

啊?他们凭什么做到的?

凭不一样的技能。不再像“厂长”一样,赚批量制造的钱,而是像“导演”一样,赚“讲故事”的钱。

冯仑老师说,举个例子,今天开发一个购物中心,10万平方米。

这么大的空间,你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年轻的,时尚的,人来人往很热闹 ”的故事,一个“高级的,商务的,家喻户晓但又神秘有距离 ”的故事,哪个在今天更有市场?

故事大纲定了,还要有角色。这里,你要放个超市,还是放个餐厅?那里,你要放个影院,还是放个烘焙教室?怎么排布才能把故事讲得更协调,更有张力?

角色捋好了,还要选角。这里放餐厅,放哪家的?最近人气最火的网红餐厅,调性一直没低过的老牌米其林,哪家给你带来的收益会更大?

“收费开发商”,“像导演一样讲空间的故事”。

冯仑老师说,搞明白这些后,他也明确了一个判断:

从前的开发住宅的时代,会结束。以后的房地产,会进入后开发时代。

要跟上后开发时代,需要让自己多些不一样的认知,发展不一样的技能。

今天,冯仑老师已经慢慢从传统房地产转身,从做开发,转到做资产的管理和运营。

比如,开始研究“大数据”,学习“大数据能怎么帮助租房子”?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学习“AI能怎么帮助卖房子”?开始研究“超级个体”,学习“怎么搭建一个能和'超级个体'匹配的中后台,帮组织提效”?......

“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级个体”......

转型,研究,学习......

我看着对面的冯仑老师,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

您是怎么做到,在这个年纪还能跟上这些变化的?

冯仑老师说,人要跟上,就是两件事:

第一,词汇要跟上。

“收费开发商”,“空间导演”,或者再之前的“按揭”,“改革开放”,本质上,都是不同时代的“新词汇”。

新词汇,有什么用?

维特根斯坦在他那个时代回答过:“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

不同时代,也都有用不同的话回答过:

比如, “知识改变命运”。比如,“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第二,技能要跟上。

高速开发住宅的时代,需要“厂长”的技能。要保证生产。要保质保量,要按时交货,最好还要能降本增效。

后开发的时代,还需要“导演”的技能。要会讲故事的。要讲得深入人心,讲得口口相传,最好能讲得叫好又叫座。

而跳出房地产,今天各行各业共同的时代,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冯仑老师说,他的父母,是算盘时代的原住民,到了他,是计算器时代的原住民。再往后,世界又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他也赶紧学习,赶紧移民到计算机的时代。

而今天,满世界都已经是人工智能的原住民,他要跟上怎么办?又得吭哧吭哧再学习,再移民。

算盘,计算器,计算机,人工智能......

在思想的世界里,不能买房。必须边住着一个,边学着下一个,不断地跃迁,不停地移民。

词汇,技能。

这两个都能跟上,你的思维就不会老。

说得真好。那身体呢?

身体,怎么跟上?

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本盘。

但是,在商业世界,随便做什么,都可能会有很多事要忙,很多压力得扛。

别说到延迟退休,就说按今天的工作节奏,要保持35岁还能有力气一直“跟上”,都绝对不容易。

冯仑老师,分享了一套他实践到今天的经验,都不复杂,总共4个点:

1,基因

今天,要做个基因筛查,已经很方便。

花个几百元或几千元,就能知道在很多“一旦得了,会很麻烦”的遗传病上,你会不会有更高的风险。

提前知道,提前防范。

2,环境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化工厂的附近、甲醛超标的办公室......

可能爆雷的行业,要躲开点,可能威胁到你健康的环境,也要躲开点。

3,行为

酒色财气,中年油腻,并不是必选项。

你可以说“我有什么办法”,但也可以和自己说点别的,比如。“我有得选”。

可以选喝酒还是喝茶,也可以选把生意做得荤一点还是素一点。

4,体检

冯仑老师说,1994年,他曾在北京被连夜送去医院,一住就是三个月。

那三个月,他就常常和医生聊,主要聊了2个问题。

首先,病,是怎么来的?

医生和他说的,就是上面那3件事:基因,环境,行为。

那么,病,是怎么治的?

这次,医生却没直接回答他,而是告诉他:别等着治。多体检。

“看病”,或者说“让自己保持健康”的最高境界,不是等到身体已经开始报警,让自己疼了,才想起来去医院,去到处找药方。那时,不一定还来得及。

而是,在还不疼的时候,就通过体检,把问题找到了,把习惯改好了,把环境改善了,甚至在更早,就已经系统地做过基因筛查,找到根源,早早预防。

基因筛查,环境避险,择善而行,勤加体检。

人,是这样。

房地产,也是这样。

房地产之外的其它行业和企业呢?

你多久体检一次?是疼了才到处找办法,还是在没疼时就已经布局转型?

你的钱,是在进ICU前一次性被刷到只剩零头,还是被你主动地、有规划地划出一部分,花在每一次的体检,和平常的一些习惯保持、环境优化和基因排查上?

思维,身体。

词汇和技能,体检和预防。

很全面。可是,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今天的大环境,变化和挑战那么多,除了保持我自己的“思维敏捷”和“身体健康”,还要具体往哪个方向进化,才能更“适应外面的大环境 ”?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你想先听哪个?

进化之后

按照国际惯例,不如,先听那个“坏消息”吧。

这几年,你有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话:

"红利,几乎都已经被老一辈的人吃光了"。

房地产红利,人口红利,流量红利......今天的年轻人,还有什么机会?

冯仑老师说,他20多年第一次去华尔街时,一个老板样子的人,曾出来和他们聊天。

他和那人说,中国现在,这好那好,如果你们不参与,就要错过机会了。

那人看了他一眼,非常淡定地说了一句话:

“冯先生,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永远没有迟到。”

后来,他才知道,那个人是黑石的CEO。

而那句“永远没有迟到”里,或许,除了有他们作为全球顶级投资公司的底气,也有他们作为全球顶级投资公司的认知:

20多年前,房地产是机会。10多年前,互联网是机会。今天,人工智能也是机会。

再往后呢?到了10后、20后开始发力的时代,甚至还有量子计算的机会,火星的机会......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机会。

可是,以前的时代,只要胆子大,买张火车票出去闯,就算不做房地产,去批发市场倒腾些衣服回老家开店,都有机会赚到钱。

今天,把店开到线上线下,卷到自己拍图,拍视频,开直播,都不一定能把店开下去。

那今天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看见与抓住机会?

冯仑老师聊了一个“好消息”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好人能赚钱的时代。”

这句话,我听到过不止一次。这次坐在我对面的冯仑老师,上次坐在我对面的秦朔老师,还有之前同样有幸邀请到我的活动上过的王志纲老师......这几年都不约而同地说过类似的观点。

为什么这么说?

“好人”,具体指的是什么样的一种人?对应的,具体又是什么样的特质和能力?

冯仑老师的回答里有2个关键词。

你看看,和你这些年的看到的想到的,有没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

1,不再必须强依赖“社会能力”。

从前的法律和营商环境,就像正在野蛮生长的丛林。要胜出,就要能适应丛林的法则。

比如,你不止要勇敢,还要超级勇敢。敢去尝试之前听都没听过的生意,敢自己砸掉自己的铁饭碗,敢押上全部的身家去撬杠杆......

厮杀到最后,那些能摸索着活下来的人,无论天生是什么性格,后来在“社会能力”上的肌肉,块头都不会小。否则,很难在江湖上成事。

但今天,有了合同法公司法、甚至新公司法......有了“风投PE”、“上市审查”、还有“反垄断法”......

就算还要竞争,还是丛林,至少,也是一个更横平竖直的水泥丛林。

在这种丛林里,再想做出一个产品,引进一些投资,架构一个组织,也不再必须喝酒喝到让谁满意。

那怎么成事?

2,更“专业”

你有没有感觉,最近几年的财富榜上,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理工男?

冯仑老师说,今天一个人,再想踏进商业社会做点事,“坏人”相对不再那么容易伤害你,网上手机上,也多得是人,可以给到你专业的课,或专业的服务。

这意味着什么?

就算,你在创业之前,江湖上的事,什么都没沾染过,也依然有机会发挥出你的价值。

只要,你足够专业。

冯仑老师说,02年之前,财富榜上,是几乎看不到理工男的。但今天,很多财富榜上的年轻创业者,都是会编程的,搞芯片的,懂算法的......

先专业,再社会,也能成事。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机会。而今天的机会,属于“更专业”的人。

怎么才算“更专业”?

一定要有高学历吗?一定要是读理工科吗?一定得在计算机时代会编程,在人工智能时代懂算法吗?我不在这条路线上,怎么办?

冯仑老师聊的一个更直接的原始时代的例子,或许可以回答:非洲大草原。

非洲大草原上,能生存的从来不止狮子,还有和狮子一样擅长跑步,但比狮子更擅长在高速跑动中转弯的羚羊;不会跑步,但精通用鼻子玩抱摔的大象;没鼻子可抱摔,但擅长团队协作钻人鼻子里做点项目的蚂蚁......

狮子,羚羊,大象,蚂蚁。

你说,为什么这些物种都能活下来?是狮子跑得还不够快吗?

冯仑老师说,其实竞争到最后,和咱们做企业一样,真正重要的是:得有自己。

能在非洲大草原上活下来的物种,每一个,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差异性能力。

说得真好。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曾被一封阿里的内部信刷屏。信里,马云也写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在竞争和形势压力下,丢失了自己。”

“得有自己”。“不能丢失了自己”。

你的那项属于你自己的差异性能力,是什么?

你有没有投入足够多的资源,来了解和发展它,把它变成你的专业?

竞争越激烈,越要术业有专攻。

哪怕只要有一项,把它练得足够强,你都有机会活下去。

那活下去之后呢?怎么才能在今天和明天,更确定地活下去?

我问冯仑老师,对于今天正在创业,或者正在打算创业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更具体的生存策略可以分享?

冯仑老师分享了今天这个时代,他会给自己划重点的3件事。

1,做决策前先判断:这是“包包子”,还是“做汤圆”?

什么是“包包子”?一手皮,一勺馅。皮看起来很薄很厉害,馅看起来也很大很诱人。但一个捏不住,就会露馅。

什么是“做汤圆”?不上来就求大。慢慢滚,能粘住一点是一点。但一个一个滚下去,可能就是挺大的一锅。

2,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到极致的专业。

今天的 竞争,已经演变成充分竞争。

除了丛林本身变了,丛林里的各个物种,也已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成熟。

再想要胜出,你想的做的不够专业,会很难。

3,让团队里,有至少一个商务经验丰富的人。

一个公司的瓦解,并不一定来自于“外面没有用户”。

你的合同是怎么写的?保底和对赌的条款有捋清楚吗?你的资本是怎么架构的?股权转让和投融资策略真的合理吗?......

越是在“好人能赚钱”的时代,做企业越是个专业活。

而专业门槛越来越高的活,也包括商务。

要在丛林里保证安全,别再只靠自己摸索。请专业的人,帮你做专业的事。

说得真好。那么,问题来了:

你今天在思考和做事时,是在“包包子”,还是“做汤圆”?

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选择台上那个“上来说了一大堆想法,PPT里全是大词”的人,还是那个“从标题开始就很具体,要开什么店?什么成本?什么配方?都列得细细密密”的人?

你今天的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做到极致的专业?

今天,你的身边,是转发“蓝海红海”的人多?还是关心“存量竞争”,“降本增效”,“同质化”怎么办的人多?那些正在细分市场里,沉潜往复地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做出专业壁垒的人,不焦虑。

你的团队里,有没有商务经验丰富的人?

那个帮你操作着很多事关生死的细节的伙伴,是一个你需要反复去追问,他需要反复去琢磨的新手甚至兼职,还是一个“再大的项目,大家一商量,一个眼神就完了”的老司机?没有的话,你有没有三顾茅庐?有没有三十顾茅庐?

从“第一桶金”,到“持续进化”,再到今天依然在继续着的“适者生存”。

从“胆子和底线”的开局,到“身体和思维”的跟上,再到“红利吃光”,“好人赚钱”,“极致专业”......

和冯仑老师老师聊完,感觉就像看了一部中国的商业变革史。

这部变革史里,有很多画面,关于你的,关于我的,还有关于近几十年来很多行业都在攥着方向盘狂飙的中国的。

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适者生存”,具体可以怎么“适”?

或许,冯仑老师的故事,可以供你参考:

胆子大。有底线。保持进化。

具体怎么进化?

保持足够频率的变化。

让你的思维跟得上。迭代认知,跃迁技能。

让你的身体跟得上。基因筛查,环境避险,择善而行,勤加体检。

让你的做法跟得上。做更专业的“好人”,聚焦属于自己的差异化能力。包更极致的“汤圆”,无论产品,服务还是商务都做到足够极致,给自己建起一个足够安全的壁垒。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是“进化”的总结陈词。

“保持足够频率的变化”,才是“进化“的具体过程。

而“具体”,难道不恰恰是“焦虑”的反义词吗?

祝你,不怕,大胆去干。用具体的每一步进化,去对抗焦虑。

祝你,读史,然后明智。看懂昨天,理解今天,并在明天的变化再次来临时,跟得上,抓得住。

祝你,无论35岁,45 岁,55 岁,65 岁,还是退休之年,都能无惧变化,眉头舒展、手头宽安。

P.S.

2024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遇到了太多太多的“怎么办”。

全网都在说低价。逃无可逃。利润薄的和纸一样,怎么办?

客户大幅度缩减预算。虽然沟通都很好,但就是没钱怎么办?

有的行业在萎缩,不萎缩的行业在内卷,怎么办?

都说要拥抱人工智能,但却不知道到底怎么拥抱,怎么办?

人们捂紧了钱袋子。消费者轻易不买东西,怎么办?

……

所以,我的朋友。为了回答这些“怎么办”,今年的年度演讲,将会有一个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内容形式,将会从往年的“趋势+潜在机会”,改变为“难题+解题思路”。

因为这样的改变,也许就能帮你解开眼下的难题。而解决好了眼下的事,才能有以后的事。

10月26日下午14:00,请允许我,与你一一分享。

10月26日下午14:00,就让我们,年度演讲再见吧!

*文章为冯仑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冯仑 主笔/ 尤安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产品,从来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孤独,正在成为一门生意

如何搞定明年的战略?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