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回顾:王亚平曾谈太空之旅的辛酸,落地后身体弱连路都走不了

IP属地 北京 编辑:李娜 鱼润谈星座 时间:2024-09-21 16:44:38

回顾:王亚平曾谈太空之旅的辛酸,落地后身体弱连路都走不了

她是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也是第一个两次登上太空的女性航天员。

神舟13号上唯一的女航天员—王亚平。

她在太空生活了半年的时间,如今回到地球,本以为她会昂首挺胸的迎接荣誉,但却虚弱到连路都无法走,只能被抬出返回舱。

这位女英雄,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有梦想和使命,也有辛酸和牺牲。

梦想和使命

原来,太空的生活充满了挑战。

失重环境下,进食、饮水、上厕所都变得异常艰难。

王亚平必须适应这一切,学会在漂浮状态下完成日常起居。

为了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以及防止污水造成破坏,她和她的队友们只能依赖再生水维持生命。

是的,那些水曾经是汗水、尿液,但他们不能嫌弃,因为经过处理后,这些液体就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他们吃的东西全部是包装的食物,大多需要用手挤到嘴里,然后再吞下去,这样的生活他们要足足过上183天。

而在太空中,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当地球上的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城市的街道,王亚平却在静谧的太空中,与实验设备为伴。

她参与了众多科学实验项目,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进行探索,为人类认识宇宙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83天,4392个小时,这是王亚平在太空度过的时光。

在这期间,她见证了16次日出日落,与同事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还迎来了自己的生日。

当隔着舷窗,望向那一轮明月,她一定思念着万里之外的亲人。

2022年4月16日,王亚平踏上归途。

当返回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看到,她的脸庞略显憔悴。

她很想昂首挺胸的走出返回舱,却只能虚弱的等待被被抬出舱门,而她也只能用仅能活动的手臂,来向大家打招呼了。

原来此时,她的身体因为长期的太空生活,已经出现了肌肉萎缩的症状,重新回到地球,短时间内已经无法正常活动了。

但是她的脸上是挂满笑容的,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什么是“敢教日月换新天”。

而为了这183天,王亚平经历了长期和艰苦的训练,为的就是可以再次踏上太空。

辛酸和牺牲

1997年,王亚平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在学校里,她刻苦训练,不断挑战自己,不仅文化课程保持着好成绩,飞行技术也学习的越来越娴熟。

在第二年,她得到了第一次飞上蓝天的机会,首次在蓝天上翱翔,让她感到无比自豪和快乐。

在毕业后,王亚平成为了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在08年的时候,还参与到了汶川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为震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王亚平的梦想,不止于当一名飞行员,她的目光,始终望向浩瀚的宇宙。

2010年,中国开始选拔首批女航天员,这个消息让王亚平激动不已,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开始了层层选拔的艰难历程。

要成为一名航天员,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身体素质要过硬。

你能想象吗?例如3000米跑考核,她要求自己比满分标准提前3分钟,为此每天都要大量的跑步锻炼。

在体质器械训练中,她经常加练1小时,导致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

这样的训练强度,足以让普通人望而生畏。

但王亚平却乐在其中,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样,她才能适应太空环境的特殊要求。

王亚平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从跑步、游泳到力量训练,她咬牙坚持,把身体素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其次,心理素质也要过硬。

航天员在太空中会面临各种未知的挑战,稍有闪失就可能危及生命。

为了锻炼心理素质,王亚平要进行各种模拟训练,如失重适应训练、密闭环境适应训练等。

王亚平第一次被拉到沙漠中,训练人员将她和模拟返回舱放在沙漠上的一个位置,而搜救人员却并不知道具体的坐标。

这时,王亚平要冷静下来,用特殊的设备,来判断自己目前具体的位置,在向搜救人员报告,等待救援,这个过程是非常危险和煎熬的,因为在真正的返回舱回来时,会发生很多的意外情况,宇航员一定要沉着冷静的应对突发情况,让自己快速的被找到。

另外还有离心机训练,这个训练是最为考验意志力的,离心机以100公里的时速转起来的时候,普通人轻则眩晕呕吐,重则直接晕过去失去知觉。

而王亚平则需要全程保持清醒,甚至还要有思考的能力。

还有就是压力机,这是宇航员最为重要的一关,这个机器会模拟火箭起飞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对抗地球的吸引力,因此会受到很大的拉扯力影响。

在这个训练中,王亚平要承受八个自己压在身上的重力,这种压力时常让她感到无法正常呼吸,仿佛下一刻就要被压扁,停止的按钮就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但是她一次都没有去按过。

为了模拟整个太空往返,王亚平还要进行许多特殊训练。

比如,野外生存训练。

在这种训练中,她要在野外独自生存数天,没有食物,没有水,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

这考验的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意志力。

还有水下训练,她要在水下完成各种操作,模拟失重状态进行操作,这个过程要承受40千帕的压力,一直持续五个小时以上。

长时间在水下工作,对身体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负担,但王亚平从不言放弃,因为她知道,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在太空中游刃有余。

但这还不是终点。

为了备战太空任务,王亚平又投入到了更加艰苦的训练中。

失重适应训练、野外生存训练、水下训练……一个个挑战接踵而至,把她的身体和意志都推向了极限。

除了这些,王亚平还要继续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名航天员需要了解航天器的各种操作流程,还要熟悉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相当于同时修几个博士学位!但王亚平从不抱怨,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废寝忘食地钻研,终于成为了一名知识渊博的航天员。

2013年6月,王亚平终于迎来了她的首次太空之旅,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一起,登上了神秘的太空。

当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满是激动和自豪,仿佛那些辛酸和牺牲,在这一刻都值了。

回到祖国的王亚平,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身为女性的她,在体能和承受能力上,都不如男性航天员。

于是王亚平积极的参与训练,为下一次的选拔做好最充足的训练,不论是普通的体能训练,还是特殊的模拟训练,王亚平都严格的要求自己。

2021年10月,王亚平终于迎来了她第二次太空之旅。

当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满是激动和自豪。

那一刻,所有的汗水和泪水,所有的付出和坚持,都有了意义。

在太空的那些日子里,她连接陆地信号,再次展示了一个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同样也展现了一名中国航天员的风采。

总结:

王亚平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的路上虽然艰辛,但只要我们怀揣希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训练,正是通往星辰大海的基石。

正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持,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航天梦的实现。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像王亚平那样,肩负起探索宇宙的重任。

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同样的毅力和决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尝试,敢于挑战自我,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