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工智能 » 正文

吃不了“场景的苦”,就理解不了“AI原生”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如风 戈叔说IT 时间:2024-09-21 09:22:54

感觉是时候,谈一下“AI原生”了。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4上表示:不是每家企业都要建设大规模AI算力;不是每家企业都要训练自己的基础大模型;也不是所有的应用都要追求那么“大”的模型。

言下之意,对于很多不具备自建AI算力和自训基础大模型能力的企业来讲,选择云服务是更为合理、可持续的选择。

AI原生思维是啥?

接下来呢?

接下来当然是关注云服务之间的差异——“AI原生”。华为云正基于此重构技术体系——即“三个构建”;华为云也因此形成了一套很难模仿的打法——吃不了“场景的苦”,就理解不了“AI原生”;不能 “以痛点为中心”,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就只能跟着别人一起卷。

这也就是“AI原生思维”。

华为全联接大会2024期间,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就特别解释了“AI原生思维”。他说:

“企业要在智能时代抓住机遇,用AI构筑自身领先优势,最核心的是要构筑起AI原生的思维,将AI技术和工具作为核心要素,来重新思考和设计企业流程、IT架构、业务创新,充分发挥AI的潜力,提高效率,创新业务模式,解决复杂问题。”

AI原生思维的“三个关键词”

怎么理解呢?

首先是“长期主义”

张平安说“企业要在智能时代抓住机遇”,这背后即是“长期主义”。或者就是我们经常所说:“不要高估AI的短期效果,也绝不要低估AI的长期价值。”

在此之前,大模型确实被过分渲染,而且是那种跳过“九九八十一难”,直接取得真经的渲染。但实际情况是“大模型落地不易,站稳更难”——90分的通用大模型,经过数月的专业训练,才能提升至99分,才能落地应用场景。

但这也只是开始。

其实,智能时代的项目交付模式已在改变,大模型落地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大模型从落地,到价值充分释放,期间还要经历一年,甚至3年的细分场景算法优化。这个道理就像,家里的饭菜总感觉比外面饭馆的好吃——因为妈妈一直在根据你的口味在不断调优。

所以,相比于90分的通用大模型 ,企业用户会更喜欢95分行业大模型;所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采用“5+N+X”的分层解耦结构,并在此后持续推出了十数个行业大模型。更进一步,从95分到99分,华为云的项目交付模式也在改变。要让用户感觉越用越顺手,要让用户有信心开放一个又一个应用场景,华为云持续在深入应用场景。

接下来是“AI优先”

张平安说“将AI技术和工具作为核心要素”背后即是“AI优先”,这改变了问题的切入角度。在此之前,科技企业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这其实就是用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且这些要干的活,很多人都能干。这些活多半也是以信息技术“复制”企业的业务流程。

但现在此逻辑完全行不通。

智能时代的企业,希望重塑业务流程,更希望科技企业能“以痛点为中心”,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用户只描述业务痛点,至于怎么解决,就完全要看科技企业的本事。所以企业要“勇敢的开放应用场景”,华为云也要更积极地去了解用户业务痛点,并“以痛点为驱动”。

更重要的是,科技企业还要深入,传统ICT技术根本触及不到的应用场景。例如,风电企业希望检修不停机,且检修频率从15天/次,提升至1分钟/次。此前用户依靠人力不可能解决这样的痛点,科技企业也不能依靠传统ICT技术解决问题,但现在实时感知数据上传至华为云IoTDA平台,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实时观测和调取,这直接改变了风场设备检修模式。

当然,提供云服务是个技术活,深入应用场景是个苦活,吃不了“场景的苦”,也理解不了用户的业务痛点。这就像不爬几回“大风车”,就不知道检修工人的脚为什么会抖;不爬几回龙门吊,就理解不了吊车师傅为什么也会有颈椎病。而只有将这种体验印在脑子里,也才能更积极地“为场景找技术”。

此时,华为云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华为是一家可以塌下心来,钻进应用场景,一点一点解决问题的企业,而且华为也是一家有根技术的企业,华为还有数万家生态伙伴,联合生态伙伴共同创新,就总能找到办法解决业务痛点。

最后是“立即行动”

张平安说要“重新思考和设计企业流程、IT架构、业务创新”,这背后即是“立即行动”。华为云希望通过“场景→AI基础设施→数据底座→AI大模型→场景”的飞轮,最终形成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从场景中的痛点出发,奔着重构应用场景而去的闭环。

其实,传统信息化建设,很像是搭积木,从底层的计算、存储、网络,到中间层的数据库、中间件,再到上层的应用,一层层的搭上去,最终形成IT基础架构。与此不同,企业数智化转型更像一颗“洋葱”,最外面一层是企业业务战略,下一层是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底层才是数字基础设施。

正因如此,华为云的业务逻辑也在改变,其是先深入应用场景找到业务痛点,再对齐AI基础设施,以及数据底座、AI大模型,最后才是以“AI原生”重构场景应用。所以,“立即行动”与“AI优先”相辅相成,都是以企业的“业务痛点”为驱动。

AI原生思维的“三个构建”

更进一步。

张平安还将AI原生思维凝练为 “三个构建”——构建多元算力、弹性、高效的AI原生云基础设施;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数据底座;构建多模态、多尺寸的模型。

四个月之前的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华为云新一代的云基础设施架构CloudMatrix已有露面,但没有剧透更多细节。华为全联接大会2024期间,华为云AI原生云基础设施CloudMatrix正式发布。

从公开资料显示,这可称为云服务商在AI基础设施层面少有的创新。或者说,相比于其他科技企业,华为具有更强的架构创新能力,这使CloudMatrix敢于抛弃很多“传统”。

例如,通过分布式 QingTian技术,突破了单服务器的能力边界,将服务器内的CPU、NPU、DPU、存储和内存等多样资源,统一池化并灵活配置;通过超高带宽ScaleUp网络,实现从“传统以太网”向“共享总线以太网”演进。同时,CloudMatrix可以按需组合多样化算力资源,并且根据应用需求灵活调整。

不仅如此。

数据质量决定AI模型的效果,新型的数据基础设施,也是AI原生架构的重要一部分。在此之前,很多企业都建有数仓和数据湖,并将其用于企业商业智能。但华为云感觉,既然数据已经多模态存在,就不仅要“学习”,更要“学懂”。

此次,华为云全面升级数据治理生产线DataArts,并首次提出,要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数据底座。也就是说,传统的数据治理方法是以BI为中心,数据仅仅只是数据,无法成为知识。而升级后的数据治理生产线DataArts,学懂了数据,可以全面地理解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可将数据与业务语义进行关联,并转化为知识。

再上一层在是大模型。

除AI基础设施、数据底座之外,AI原生架构的核心即是AI大模型。而因为企业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科技企业必须构建起多模态、多尺寸的模型,实现场景与模型的最优匹配。这也就是徐直军所说:“不是所有的应用都需要那么‘大’的模型”

在此之前,华为云重磅发布了盘古大模型5.0,它就是一个多模态、全系列的大模型。其包括可运行在端侧的盘古E系列、高效推理的盘古P系列、处理复杂场景的盘古U系列、企业的统一AI大脑盘古S系列,参数规模从十亿到万亿。这让企业在全业务场景种,都可找到适用的系列大模型。

就此回到华为云的初衷,正是基于重构AI基础设施、数据底座、AI大模型,华为云将为企业提供完整的“AI原生”技术架构,并帮助企业构建起“AI原生思维”,这也将成为华为云未来一段时间的核心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