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重庆展台展出的赛力斯问界M9吸引不少嘉宾前来了解。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9月20日,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国家部委、区域政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等人士围绕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新特点、新热点和新痛点展开热议。
中国智能电动车占全球六成市场份额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新技术,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左世全表示,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超过50%,进一步证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与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引领全球发展新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形成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和新质生产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刘明深有同感。他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率达到33%,过渡性技术路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智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份额也达到60%以上,但就品牌海外影响力而言,自主品牌和日本、德国的全球品牌相比还有差距,未来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左世全也指出,目前汽车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汽车芯片、基础软件仍然存在短板;随着新一代电动电池等新技术发展加速,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国际上滥用保护的措施影响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些都需要行业认真研究,共同应对解决。
注重商业模式推进产业创新
推进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只有产品、供应链生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硬核的技术、高端的品牌,这离不开产业创新体系的支撑。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成波介绍,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转化了上百个高精尖技术成果,孵化了200多家技术企业,包括不少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任何一个产品都不是单一技术能形成的,在性能、环境适宜性方面需要各方面技术叠加。技术融合以后,还必须保证容易制造、质量可靠。“技术产品化以后,还要解决技术资本化的问题,因为初创企业自己没有资金。要把产品真正变为商品,光有技术、产品本身是不行的,必须和市场、人才、资源等各方面进行利益融合交换,才能构建出一个商业模式。”他说。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看来,在数智赋能汽车行业的背景下,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一大批新生代正投身车联网等现代服务新业态。他建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数智赋能汽车行业人才活力。
国有企业还需加速“向新”
国有汽车企业是我国汽车行业的重要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国有企业更应发挥带头作用。
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介绍,我国本土汽车厂有35家,国有汽车企业8家,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有3家,分别是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兵装集团所属的重庆长安汽车。这几年来中国一汽、东风、长安都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2023年共完成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近360亿元。其中长安投资100亿元建成投产的重庆渝北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设计、工艺、装备、制造等水平都达到世界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三大整车央企新能源渗透率偏低。“从国资监管来讲,主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季晓南说,国有汽车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国资系统集中资源办车企的优势,积极推进国有车企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并继续推进国有车企资源的重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