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新能源风云:电车竞争与科技未来

IP属地 北京 编辑:陈阳 STT赛特检测 时间:2024-09-20 13:55:45

一、新能源风波不断

(一)国产高端车型涌现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始冲击高端市场。例如比亚迪推出的百万级高端新能源越野车“仰望”,售价高达 110 万元,其性能可与 300 万元的欧美豪华车相媲美。此外,蔚来汽车也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其推出的多款车型在性能和品质上都有出色表现。这些国产高端车型的涌现,不仅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技术实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余承东对线何小鹏

余承东和何小鹏关于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争论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双方在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对 AEB 的技术实现和效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场争论不仅引发了行业内对于 AEB 技术的深入思考,也让消费者更加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

(三)法拉第未来首款车型交付

法拉第未来 FF91 的交付情况备受关注。这款车型历经多年研发,终于实现交付。FF91 的交付对于法拉第未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FF91 的交付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

(四)蔚来获得造车资质

蔚来获得独立汽车生产资质具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蔚来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汽车生产和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获得独立造车资质也有助于蔚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冬测风波

新能源汽车冬测引发了车企与媒体平台的争议。在冬测过程中,一些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表现不尽如人意,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车企和媒体平台对于冬测结果的解读也存在分歧,进一步加剧了争议。这场冬测风波让人们更加关注新能源汽车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也促使车企不断改进产品,提高质量。

(六)车险拒保风波

新能源车险拒保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据调查,超两成受访者表示曾被拒保新能源商业车险。拒保原因主要包括行驶里程过高被判定为“存在开网约车风险”、违章或出险率被判定为“高风险”、车辆品牌和车型被划为“管控车型”等。此外,险企识别投保车辆性质也存在难题,容易引发赔付率提高和理赔争议等问题。监管部门拟扩张险企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以解决部分新能源车辆投保难的问题。

二、电车竞争现状激烈

(一)渗透率增幅观点分歧

关于新能源车渗透率增幅,专家们存在不同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预计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会到 50%,到 2030 年有望突破 90%。王青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量将主要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随着时间发展,替代效应会越来越强。而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则判断,从今年开始电动车渗透率的增幅将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预计比去年提升 7 个百分点,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增幅预计会在 10 个百分点以内,一年涨 3 - 5 个百分点。徐长明认为,目前电动车对燃油车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燃油车和电动车是竞争关系、共融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二)车企面临困境

当前新能源车企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增量增收不增利”现象普遍。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处于这种尴尬局面,如 2023 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 4.8%,环比持平、同比微降,在已发布业绩报告的 20 家上市车企中,有 7 家出现亏损,造车新势力中这一比例超九成。高额的研发费用是导致新能源车企快速“失血”的原因之一,以蔚来为例,近 3 年研发费用逐年翻涨。同时,补贴退坡也致使新能源汽车企业“断奶”。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包括“价格同质化”、“功能同质化”、“技术同质化”、“设计同质化”和“商业运营同质化”,使得各自的竞争优势被削弱,形成内卷现象。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也愈演愈烈,2024 年以来,特斯拉、理想、问界等众多车企纷纷加入价格战。

(三)市场大洗牌预期

2024 年电车市场竞争加剧,可能面临大洗牌。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电动汽车销量约占全球总销量的 60%,但只有比亚迪、理想等少数车企实现了盈利。随着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和激烈的“价格战”,200 多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业绩不佳的车企可能在今年出局。2024 年将是一个分水岭,部分电动汽车制造商将因表现不佳被淘汰。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淘汰赛阶段,消费者在选车时应尽量选择头部品牌,避免因车企倒闭而找不到售后。

三、电车竞争下半场:智能化重塑供应链

(一)多边竞争的出现

随着智能化成为汽车的重要卖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多边竞争愈发激烈。在智能座舱领域,芯片厂商、Tier1(一级供应商)和 OEM(整车制造厂)三方的边界不断拉扯。以往供应链中,车厂对部件的差异化需求有限,向 Tier1 采购通常就能满足需求。但如今,智能化算力的核心是芯片,一些车厂开始直接对接芯片厂商。例如,四维图新旗下芯片厂商杰发科技生产的智能座舱 SoC 芯片采购,已多由车厂直接介入进行芯片选型。在智能驾驶领域,OEM、芯片、Tier1 和软件方案商争夺最为激烈。传统燃油车 100 多年历史形成的稳固供应链格局呈“金字塔”结构,而如今这一结构逐渐被打破,新的供应价值链结构呈现“环状”或“网状”。

(二)Tier1 危机与应对

车厂直接接触芯片等环节,使 Tier1 面临危机。一方面,OEM 需求与传统 Tier1 能力不匹配。传统 Tier1 产品迭代慢、开发周期长且追求量大稳定的订单,与智能化汽车快速迭代、差异化产品布局的诉求矛盾。另一方面,基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重要性,不少智能电动车厂通过不同程度的自研达到差异化竞争,车厂已通过介入芯片选型或直接与芯片厂商合作,这进一步削弱了 Tier1 的话语权。

为应对危机,Tier1 采取了一系列策略。首先,国际和国内 Tier1 大厂纷纷调整身段,成为英伟达、高通等智能座舱或智能驾驶芯片的集成商,再向上供给车厂。例如,均胜电子与英伟达、高通、黑芝麻等芯片厂合作,德赛西威是英伟达全球六大集成商之一,中科创达是高通座舱方案的主要合作方。其次,Tier1 在集成芯片硬件的基础上重视自身软件能力,为车厂提供多元产品。同时,Tier1 积极与海外车厂合作,如朱文博表示,很多国外品牌原来是做燃油车,虽然电动化转型相对新势力较慢,但体量可观。中短期,一些车企仍需与传统 Tier1 合作,长期看,Tier1 仍有机会为智能电动车车企搭建一些基础软件和通用性强的硬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