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的两大支柱——房屋和土地,一直是调控和救市的焦点。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救市政策,从放宽购房限制到提供购房补贴,无一不是为了刺激房屋交易。当房屋销售放缓,土地市场也会受到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救市不仅是为了保护居民的核心资产,也是为了支持地方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
自517新政实施以来,去库存成为了主要任务。这不仅关乎市场上的商品房库存,也关乎土地库存。地方政府需要出售手中的土地资源,以维持财政运转。在土地市场的调整上,力度并不比房屋交易市场小。土地拍卖受到供应调整和建筑指标要求的影响,这些都将对未来几年的市场供需产生深远影响。即使是一线城市,现在也只敢出售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郊区的土地市场几乎被放弃。
今年的土地市场情况复杂。除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苏州等核心城市外,其他城市的土地拍卖情况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一边是高价地王频出,一边是底价成交或流拍。广州的土地市场尤其惨淡,今年上半年的土地成交数量同比下降了87%。
面对挑战,广州开始采取行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8月28日宣布,将天河区临江大道北侧的优质地块公开挂牌拍卖。这一地块的建筑指标是试点,将住宅套内阳台等半开敞空间的半计容比例从原来的15%提高到20%,阳台面积允许扩大到30%。这意味着普通住宅的得房率可以超过100%,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
然而,无论是零公摊还是负公摊,最终还得看单价。如果单价过高,这些创新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越秀地产在广州的退地开辟了新模式。市场端库存分为“已开工未售”、“竣工未售”和“拿地未开工”三种。由于资金周转和销售不畅,许多房企无法继续开发,这些地块要么闲置,要么被政府收回。越秀地产近期成功退地,获得了120亿的退地补偿,以“地票”形式体现,可用于未来在广州继续买地。这种创新给了房企二次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化解房企危机,促进新地块的开发建设。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入调整,去库存行动将从土地供应端到商品房流通端进行全链条的深度优化。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机制来应对去库存的挑战。所有这些创新和优化,最终都是为了降低购房成本,提高房屋的舒适性、实用性和流通性,帮助房企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