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的收入提高了不少,消费方面花的钱增多了。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花钱,而且花的钱比挣的钱还要多,却成了不正常的现象。
资本渗透进社会每一个角落,组建了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文化影响了年轻人。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有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以前手机有月租费的时候,他们就要追求时代新潮流,花费一千多块钱买一部直板手机,打电话联系,发短信联系,时间长了,还会省吃俭用,凑电话费钱。那时候的年轻人还有一点省吃俭用的习惯,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钱来买手机,算是买了一种社交的工具。年轻人都渴望社交,希望融入年轻人的群体,及时获得新鲜的信息,也可以和其他年轻人自由交流,甚至可以找很多异性朋友,增强人生美好的体验。那时候年轻人挣钱不容易,挣钱的门路比较少,挣钱不多,就要卡着自己,盘算着如何消费,而不能透支消费。倘若他们每月挣的钱都不够花,还要伸手向父母要钱,就算没出息,会被人耻笑。到了现在,似乎完全相反。年轻人接受了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会吃,会玩,会花钱,会享受,就是不会付出辛苦,甚至还要“啃老”,“啃”得理直气壮。当“啃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就都能接受了。为什么以前“啃老”被看成没出息,而现在“啃老”却没人谴责了呢?
或许是楼市闹的。年轻人到大城市读书,毕业以后要到大城市工作,却没钱买楼房,而楼市价格比较高,并不是年轻人能够负担得起的。于是,专家们出主意,要父母为孩子买楼房,却不会想方设法降低楼房售价。甚至两个年轻人结婚,想要买一套婚房,竟然掏干六个老人的钱包。如此一来,很多年轻人都要靠父母资助才能买得起楼房,也就成为一种“啃老”的社会风气。当这种社会风气普遍蔓延开来,年轻人就要啃老了,而且毫不害臊。年轻人挣钱不多,要接受父母的资助,才能买得起楼房。而他们有钱之后却并不会还父母的债,而是拿去消费,买汽车,旅游,购物,甚至还要透支消费。他们受了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也受了资本的不良诱导,买东西就要买贵的,甚至还要买奢侈品,虽然他们并没有到了那个消费档次,但他们要向高消费档次看齐,要学富人购买奢侈品,还要在朋友圈晒一晒。在他们的心目中,有权或有钱才是成功,而老老实实学习或工作,却被人看不起,认为是没本事的表现。住豪宅,开豪车,戴名表,挎着名贵的包包,拿着昂贵的苹果手机才是他们的标配,而他们的收入却不高,简直入不敷出。
他们的父母有的还在用很简陋的手机,住在农村的平房里,种着几亩地,而他们却住在城市的楼房里,开着小汽车,过着现代化的生活。虽然要还一部分房贷和车贷,但他们的生活并不会特别节俭,而是保持了高消费。他们的手机可以随时连入互联网,而互联网商业平台会根据他们的兴趣推送一些他们喜欢的商品,诱导他们不断消费。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旅游,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钱财,却不会抽时间回乡下看一看父母。这种花费很高的消费观念,完全是资本灌输给他们的,而且他们只图自己痛快,却不管父母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要让他们说一说,父母是怎么想的,他们肯定会说,父母不就是要我们快乐吗?我们花钱就快乐,而且花的钱大部分都是自己挣的,又没有向父母要,何必那么紧张,又何必搞道德绑架呢?
即便是一些中学生或大学生也保持了一定的高消费,买名牌服装和鞋帽,买高端手机,甚至有的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汽车。他们在过暑假的时候,经常成群结队去旅游,去购物消费,而不会省吃俭用。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零花钱也多了,却不懂得珍惜,而是用来吃喝玩乐。他们本来不挣钱,却拿着父母的钱任意挥霍,有的还交了异性朋友,同居一段时间就分手,甚至有的交了好几个异性朋友,图一时的痛快,却成了玩弄感情的骗子。虽然有一些中学生或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去打工,挣了一点钱,但他们花费的却比挣了的钱还要多,不够了就去“啃老”。他们的父母并不会阻止他们,而是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去吃喝玩乐。父母无法阻止他们的行为,而是认为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就是这样,似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实只是对年轻人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影响,让他们的脾气日益骄纵,花钱大手大脚,却挣钱不多。受到资本推动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年轻人似乎都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潭,花钱很多,挣的却不多,好吃懒做,没有辛勤努力的付出,也就变得一无是处了。
但他们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懂得很多互联网上的信息,其实只不过被互联网算计,被资本洗脑,生活在信息茧房中而已。希望有关部门出手,纠正社会观念,控制资本肆意扩张的行为,取消特权阶级的福利待遇,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他们的收入增多一些,老老实实过日子,而不是好吃懒做,“啃老”维持生活,甚至借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