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住房。而今年的两会上,这个话题依然热度不减,只是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更倾向于租房方面,而不再是买房。
全国政协委员陈霞建议将更多精力聚焦到住房租赁市场上,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提升市场监管效能、鼓励专业机构参与分散式租赁住房经营,塑造更加清朗的住房租赁市场环境,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租赁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买世蕊呼吁社会提高对租赁市场的关注度,建议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可操作性的住宅租赁法律,将住房租赁市场中政府的权利和义务、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界定清楚,用法律保障租购同权,租房者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等。
全国政协委员张建明认为我们当前应该将“人人有房居”而非“人人有房产”作为政策导向,想要做到人人都能买房是不现实的,就算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也买不起房。应该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手抓商品房市场化,加快完善住房“双轨制”长效体系。
张建明建议各地在进行土地出让时应该多向保障性住房建设倾斜,放宽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主体的门槛,而不要只盯着商品房建设。
张建明还建议取消预售制实行现售制和征收房地产税,地方政府应该逐步摆脱土地财政依赖,让房地产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也让地方财政能够回到正轨。
在疫情爆发之前,我们全社会对房子的关注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人们见面聊天都避免不了对买房的讨论。地方不断刷新卖地价格记录,房地产商的楼盘也在不断刷新价格记录。甚至很多地方土地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在疫情期间,整个房地产市场都萎靡不振,地方财政收入萎缩严重,而烂尾楼现象不少,断供断贷现象纷纷涌现。整个社会的理智慢慢回归,对建立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房地产市场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起来。与此同时,人们观念也发生转变,呼吁建立更多保障性住房的声音越来越多。
而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议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关注力度,无疑是体现了疫情后社会对住房市场观念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速度非常的缓慢。
远远超出当地收入水平的房价,逼着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变想法。尽管疫情后很多地方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推出买房补贴,降低利率等等,房地产商也是卯足力气送上各种优惠措施,而房地产市场虽然企稳回升,但很难再回到疫情前那样的“盛况”。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今年工作重点时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住建部在今年初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两会期间也表示,稳住房地产,一方面是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和长租房的建设,重点解决好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大势所趋,是未来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势,毕竟从全国十几亿人口来说,买房的毕竟还是少数,而如何解决多数不买房的群体住房问题,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